原标题:尹飞、殷秋实: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5年第14期
https://mp.weixin.qq.com/s/HSyiCpIOGCZGsrbAI8aVbg
近日,我院尹飞教授、殷秋实副教授在《民主与法制》周刊2025年第14期上发表了题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的文章。
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法治人才培养,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战略部署,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处理好法学教育中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积极开展协同培养,努力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
以契合实践为导向 构建分类培养体系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立足“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入选教育部、中央依法治国办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为契机,在本科阶段为应用复合型和涉外法治人才分别制定培养方案、单独编班,实施差异化培养。依托全国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以法治实践需求和职业发展方向为基础,设立金融法务、公司法务、涉外法务、数字法务等方向,对法律硕士研究生分别设计指导性培养方案,以相关法律职业工作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推进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以硕博连读和直博为法学博士生主要培养方式,致力培养研究型、创新型法治人才。
立足中国实际 强化知识教学的实践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立足国家财经领域法治建设需求,持续强化知识教学的实践导向。一是课程结构上,法律与财经复合。针对目前“法学学科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还不够,知识容量需要扩充”等问题,开设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经济管理课程,适当提高我国财经领域法治实践中亟须的民商法、经济法等课程比重,积极推动设立“法学+会计”“法学+工商管理”本科双学位项目。二是授课内容上,立足中国法治实践。针对“有的学科理论建设滞后于实践,不能回答和解释现实问题”等不足,充分发挥我国法律体系和法治实践优势,鼓励教师立足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全面收集、深入挖掘、研究法治实践中的鲜活案例,注重对我国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传授。具体内容上,着重讲授法律知识,合理兼顾法学知识;着重讲授解释论,适当讲授立法论,立法论内容服从服务于学生创新能力拓展、研究能力提升。三是能力塑造上,纠纷解决与纠纷预防并重。加强对学生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训练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合同审查、合规审查、尽职调查、证据留存等风险防控能力,注重学生培养综合运用和解、调解、仲裁等多元纠纷解决方式的能力。
打破壁垒多方联动 积极开展协同共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法学院切实加强校企、校地、校所协同共建。一是打造实践基地群。依托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打造以政法机关为主体,涵盖央企、大型金融机构和顶级律所的多层次、复合型、专业性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群。与北京高院、天津高院、中国交建、中国铁建等合作建立了40余家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基本实现实践基地北京市三级法院全覆盖。法学院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香港中心、北京金融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共建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获批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二是完善协同共建机制。与各实践基地建立领导、会商和联络机制,统摄课程、教材、师资团队、研究智库、实习、管理机制等共建事宜。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整体上实现“全员覆盖、分类引导、重点布局、闭合管理”的预设目标。三是依托基地组建实践导师队伍。有效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依托基地形成包含20余名审判业务专家、公诉标兵在内的高水平实践导师队伍。法律实践导师年均来校授课、讲座等逾百人次,大批优秀法官、检察官、律师、企业法务人员来到高校,把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带进课堂。
特色鲜明内外联动 打造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要养成良好法学素养,首先要打牢法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在强化知识教学的实践导向的同时,法学院积极打造“案例研习·模拟实训·规范化实习”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是完善案例研习课程体系。开设案例研习课程十二门,涵盖我国法治实践各领域。该类课程使用的案例强调取材于我国法治实践中的真实案例;案例分析方法强调实体程序相贯通,综合运用相关实体法、程序法以及证据规则进行;导师指导强调风险防控和纠纷解决能力并重,注重多元化纠纷解决。法学院18篇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法律专业学位案例库,位列全国第一。二是积极拓展模拟实训课程。开设模拟法庭、法律谈判、法律文书写作以及各类法律实务课程,比如企业合规、审判实务、仲裁实务、房地产企业法律实务、房地产征收与拆迁实务、创业投资法律实务等,通过模拟场景,培养学生各类法律实务执业能力。三是形成规范化实习机制。依托实践基地,完善实习“信息发布-遴选-指导-评价-反馈机制”,共建单位为每一位学生安排导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伦理教育和专业指导,并进行实习评价,评价纳入法学院保研、奖学金、推优入党、就业推荐等指标体系,形成闭环管理,切实提升实习质效。法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普遍认可。37人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实习生,14人获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优秀法律实习生。
多元拓展 延伸实践育人空间
融合贯通,推动法学专业教育与职业伦理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学院开设“法律职业伦理与职业发展”等课程,邀请“最美奋斗者”宋鱼水、全国道德模范厉莉法官等英模来校宣讲,兼职教师全面参与职业伦理教育,引导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依托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财法学教师团队建设,引导教师“当好学生成长引路人”,深入挖掘各部门法的价值意蕴,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浸入专业教育。
党建引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法学院与各政法机关签订的共建协议中,均把党建引领作为合作首要条款。双方建立党建交流平台,法学院师生党支部与各共建基地相关党支部“结对子”,开展联合党日等党建活动;要求实习生积极参加共建单位党建活动,加强纪律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实现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有机融合。与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建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实践基地,在延安、井冈山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培训活动。
坚持实践育人铸魂,厚植家国情怀。法学院充分利用组织参加重大活动契机开展思政教育。近百名法科学生参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11名研究生参加中国法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场服务。引导学生投身乡村振兴。选派时任法学院副院长于文豪教授赴国家级贫困县甘肃宕昌挂职担任副县长两年,法学院党委与当地兴化乡党委结对共建,组织师生赴宕昌调研、帮扶,“财经人·济世路”乡村振兴研究生服务站入驻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
竞赛助力,提升实践能力。法学院充分利用各类学科竞赛提升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在杰赛普、贸仲杯、理律杯等竞赛中,整体成绩居于国内前列。曾获全国法硕法律文书写作大赛冠军,2020年“贸仲杯”季军,北京市辩论赛亚军、季军,首届全国高校民商事模拟法庭竞赛第四名。两名同学分获教育部全国“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总决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举办3·15法治宣传月、“学宪法,讲宪法”主题演讲比赛及知识竞赛、“宪法宣传周”等活动,通过话剧汇演的形式实现法学教育、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与舞台艺术的结合,激发宪法价值理念的感染力。通过宪法宣誓、文艺演出等形式深入学习宣传,大力弘扬宪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