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 旧版
  • 意见建议信箱
    如果您对学院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请写邮件至: cufelawyjjy@163.com
  • 法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讲座第5期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4/11/24

    2024年11月13日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宇教授莅临我校,以“模型安全与规制负担:人工智能法治建设难题剖析”为主题作专题讲座。讲座由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张泽宇讲师主持,法学院李敏讲师及硕博研究生和本科生等百余名师生出席。本次讲座为法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讲座第5期,同时也受到中央财经大学“龙马奋进•75周年校庆”专题学术讲座资助计划支持。

    苏宇教授首先阐释了其近期研究工作的重心从算法解释向算法测评视角转移的缘由。苏宇教授指出,算法解释是打开人工智能“算法黑箱”的重要工具之一。从技术上寻求一套可靠的算法解释方法和判断准则解释某一类大模型是可行的。但是算法解释作为一种偏向于静态的治理工具,可能无法适用于人工智能及算法参数的动态发展。由于人工智能发展迅猛,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治理目标如算法风险的全面扩张、模型安全的关切增强、关键性能的特殊需要和发展目标的激励标准等,无法通过算法解释实现。而这些算法解释无法触及的需求却刚好符合算法测评关注的焦点。基于此,苏宇教授便将研究重点从算法解释转向算法测评。

    在讲授过程中,苏宇教授辅以大量算法技术相关的事例及自身实践,为大家做了生动有趣的讲解。除了剖析由算法解释转向算法测评的原因,苏宇教授还从模型安全治理的角度,普及了多种常见的算法风险及防护技术,并详细介绍了每种防护技术自身的局限性。由此,苏宇教授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人工智能立法在无法追求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应当如何把握合理的“安全水位”,并且如何根据现行规范对象探索一套可靠的测评基准予以回应。

    苏宇教授认为,判断规制是否合理的过程需要经过从确定通过测评的模型范围到布置安全性测评方案,再从选定测评基准和设定不通过的分档和处置结果,最后到规范相关主体的法定义务及法律责任这一流程。但在这种以算法测评为核心的治理流程中,可能会面临基准选择的科学性、利益关联性等诸多挑战。对此,苏宇教授认为必须设定一套合理完整的测评机制,包括基准的筛选、质量管理和公平保证机制。为了与这一套机制相匹配,苏宇教授指出应在法释义学之上重视构建平衡点的修正规则,即通过新的证据判断事实影响因素的大小对上述测评机制予以动态调整,进而实现对人工智能和算法的安全可靠治理。

    讲座最后,苏宇教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人工智能立法,法学人何为?”从这一问题延伸,苏宇教授鼓励在场同学,做交叉学科研究首先要能听懂技术语言、了解技术动态,从而能够在关键议题上与技术人员对话,从法律或安全角度引导技术发展。其次,对于新兴问题的研究,年轻学者要敢于打破学科壁垒,勇于探索并尝试建立一套可以与传统静态法学体系不同的教义学方法,以期另辟一种面向未来法治发展的新思路。

    在与谈环节,李敏老师表示,苏宇教授所做的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创新意义,尤其在研究过程中苏宇教授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李老师认为,大家以苏宇教授为学习榜样,扎实做好跨学科研究是可期可实现的。

    张泽宇老师从苏宇教授的研究经历出发,结合本科及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的角度,建议各位同学选取新颖的题材进行研究时,既需注重结合传统基础理论,也要窥探新制度、新技术及其实质特征。

    在交流提问环节,两位同学分别向苏宇教授请教了技术语言和法律语言的隔阂及消解问题、算法测评标准的多样性及设定主体问题,苏宇教授从建立社会对规则变动的预期、探索动态的法教义学体系等角度予以耐心解答。

                

    苏宇教授在讲授过程中旁征博引、生动有趣,获得了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讲座最后,苏宇教授激励大家要勇于探索自己热爱的事物,刻苦钻研,在青春年代尽情绽放出别样的精彩。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学术讲座圆满结束。

    文/张效科 廖嘉林

    图/李宝诚

    审/徐建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