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 旧版
  • 意见建议信箱
    如果您对学院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请写邮件至: cufelawyjjy@163.com
    当前位置: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新闻动态 / 正文

    私法工作坊第12次活动举行 研讨人格权积极行使与合同法的交错

    发布时间:2019/04/01

    2019年3月27日下午,本年度第1次(总第12次)私法工作坊活动在学院南路校区中财大厦二楼案例教室2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民法的学习和研究”系列工作坊的一部分,包括开幕式、读书报告和点评、专题报告和评议、自由研讨、嘉宾总结等环节。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徐颖研究员在开幕式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法学习”活动符合学院的“坚持价值引领、立足中国实践、聚焦信息时代、着力风险防控”的方针要求,专题工作坊是专业学习与支部活动结合的一次尝试,应服务于我院“一流标准、财经特色”的人才培养需求。工作坊为同学们增强专业认同感、使命感,增加交流和表达机会搭建了平台,鼓励各位同学积极参与学院各个工作坊活动,参与各种对接一课堂的二课堂活动。武腾副教授主持开幕式。法学院学工办主任尹力沉老师、团委书记潘琦老师出席开幕式。

    鉴于《民法总则》第109条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彰显了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本次工作坊活动以“人格权积极行使与合同法的交错”为研讨主题。邢会强教授、王叶刚副教授、武腾副教授、徐建刚博士、王道发博士等老师参加研讨。朱晓峰副教授主持。二十多位本科生、硕士生参与报告、评议和讨论。

    在读书报告环节,就王泽鉴先生所著《人格权法》,2017级本科生马学良、2017级本科生陈芷筠两位同学围绕着本书结构、研究方法及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理解等多角度报告了自己的读书心得。马学良同学认为,人格法益商业化利用趋势明显,按照这一趋势,法律应当更好地维护权利人的人性尊严与人格自由发展。陈芷筠同学从比较法的研究方法入手,以人格权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为着眼点,对不同认识论在展示人格权社会历史性、明确人格权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维护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完整中发挥的重要积极作用表示认可。朱晓峰副教授、王叶刚副教授、徐建刚博士对同学们的读书报告进行点评,从研究方法、读书报告的写作等方面对同学们提出了建议。

    在专题报告环节,王叶刚副教授以人格权许可使用合同的解除规则为主题作引导报告。王叶刚副教授指出,人格权的使用或商业化利用目的不在于鼓励交易而在于保护人格尊严,对于人格利益的保护应是人格权许可使用合同规则设计的重点,适宜在肖像许可使用合同中设计任意解除权和损害赔偿等规则。随后,2015级本科生谢欣蕾、2018级硕士生宗勇旭聚焦个人信息的商业化利用与保护规则,分别作了专题报告。谢欣蕾同学提出,从合同法观察个人信息的类商品化,用户在客观上未支付金钱对价,在主观上也不存在对价的认识。网络服务提供者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来自于第三人或其它服务或商品,故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之间构成“无偿合同”。这一过程是双方使用权的交换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交换。宗勇旭则仔细梳理了个人信息权性质的各种学说,概括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上面临的困境,最后指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是探讨个人信息保护所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立法保护模式势在必行。2017级本科生金凯、2018级硕士生王文卿、2018级硕士生刘莹莹三位同学对前述两位同学的报告分别做出了评议。除了对报告的内容做出评论,三位同学还对行文规范、结构安排、报告的错别字等细节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研讨环节,2018级硕士生王琪文对姓名权能否作为身份标识和身份表征提出疑问,希望就姓名权作为身份表征是否相对弱化的问题与大家交流。王叶刚老师表示姓名的可识别性及范围受人的知名度影响,一个人使用他人姓名或通过改名使用他人姓名,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侵权,还是要看产生的效果,但具体判断标准不易界定。朱晓峰副教授、徐建刚博士、王道发博士等老师分别从人格权与人格的关系有强弱之分、类似的肖像权的身份标识特征、不同类型的人格利益以及人格权的积极和消极行使等层面作出回答。

    在嘉宾总结环节,王道发博士指出希望同学们从个案中寻找更合理更有说服力的标准区分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徐建刚博士针对同学们容易混淆权利和权益的概念,从民法和侵权法出发作出了更为细致和清晰的解释,并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加深同学们的理解。朱晓峰副教授则表示,对诸如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概念的区分仅在初学时有学理意义,应更多关注实践中权利保护的路径。最后,武腾副教授对本次研讨做出总结,反思活动开展的不足方面,对下一次活动主题提出建议。

    自2015年以来,私法工作坊已经围绕“民法典编纂背景下的重大误解”“人格尊严民法保护的界限”“不动产交易中的虚假登记”“网络借贷等交易中的不公平合同条款”“聚焦全国首例人体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利用中的民法问题”“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民事法律责任”等7项主题共开展11次研讨活动。

    文/王琪文 图/刘培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