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 旧版
  • 意见建议信箱
    如果您对学院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请写邮件至: cufelawyjjy@163.com
    当前位置: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新闻动态 / 正文

    数字经济与法治工作坊第6期 聚焦“算法时代:新经济的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0/11/19

    2020年11月18日,中财数字经济与法治工作坊第6期在中央财经大学学院南路校区主教808成功举行。我院白斌、刘权副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参加本次活动。工作坊重点研读了美国卢著名科技者、电影制片人克·多梅尔所著的《算法时代:新经济的新引擎》。工作坊由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雨泽、王楠、杨雅茹同学担任报告人,2020级法学硕士生晏子璇、2019级本科生郭亦岚担任与谈人,2020级法学硕士生敬玉清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我院近三十余位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共同参与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读书会分为主题分享、自由讨论以及教师点评三个环节展开。

    在主题分享环节,我院2018级本科生李雨泽、王楠、杨雅茹对《算法时代:新经济的新引擎》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李雨泽同学首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李雨泽同学的报告主要围绕算法程序与自我认知、理性的算法与浪漫的爱情两部分内容展开。她简要概括了作者对这两个问题的观点通过算法“量化自我”能够精准回答很多问题,但是背后可能暗藏着价格歧视等种种问题。在算法时代,我们可以亲自创造出理想的伴侣,但是理性上的相配并不一定会迸发爱情的火花。李雨泽同学的分享十分细致,引起了大家的思考与热议。

    接下来,王楠同学针对本书的第三章内容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她指出,作者在算法与正义这一章节主要探讨的是“客观性”的公式与“主观性”的正义是否合拍的问题。她首先提出设问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法律主持正义,算法可以主持正义吗?她为大家解读了作者的回答:算法会倾向于死板地遵循法律条文,不知变通,而人更倾向于体现“法律意图”。接着,她从预测式警务、人类行为可预测性、人类决策能力不可靠性、电子证据开示对律师职业的冲击、“透明”的含义和“周边定律”、技术与道德责任感的联系等九个问题出发阐述了作者的观点。王楠同学的分享对我们理解公式与正义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位报告人是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杨雅茹,她与大家分享的是本书第四章内容。第四章是用科学的算法进行艺术创作,杨雅茹同学围绕电影与算法、艺术领域是否存在普遍真理、艺术与生产主义、计算机与艺术创作四个重点内容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感悟,就其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三位报告人的读书报告结束后,晏子璇和郭亦岚两位与谈人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晏子璇同学提出自己的思考:算法时代,是人类指挥了算法?还是算法掌控着人类?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国际局势对算法时代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让我们感触颇深。最后,晏子璇同学提出自己对算法时代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鼓励大家把握好现在。晏子璇同学的分享结束后,第二位与谈人郭亦岚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书中部分内容的理解。她围绕着算法时代对个体生活行为的影响、算法时代下人的自我价值是否被抑制等问题,与大家分享她的体会与思考。最后,她提出算法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利用算法提升自己,应该成为人类最最关心的问题。

    在读书会的自由讨论环节,与会的三位同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并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和同学们针对三位同学提出的数据信用财产归属的问题、是否需要出台数据安全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使得大家对数据时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在教师点评环节,白斌老师和刘权老师对本次读书会进行总结并给予高度评价,并对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白斌老师指出,一些文章对算法时代的未来持悲观态度,但人类应当有自信,科技的运用会带来很多价值。对于算法与爱情的关系,白斌老师提出人类具有易变性,通过算法给人类匹配与安排恋人只能是美好想象,不会成为现实。刘权老师指出,算法已在商业、公共管理、司法等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地运用,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完全摆脱算法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算法有助于发现相关性,有利于更好地决策,但算法绝不能取代决策,更不能违反法律。算法时代的数字科技是把双刃剑,基于大量数据的算法可能严重侵犯个人信息、可能存在算法歧视造成新的不平等、可能导致少数人用算法控制大多数人、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等情形。因此,需要对算法进行规制,通过算法公开、算法解释、算法问责等法律制度构建,打破“算法黑箱”、消除算法歧视,使算法在法治轨道上造福于数字时代。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之中,第6期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与法治工作坊圆满落下帷幕。

    文/牛婷婷

    图/敬玉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