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晚19时,法学院“刑民交叉法律实务论坛”第三讲在中央财经大学学院南路校区主教218举行,北京星来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公司业务中心主任杜佳虹律师以“涉企刑民交叉案件的特点及代理思路”为题分享实务经验。本次论坛由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刘泊宁副教授主持,法学院30余名研究生及星来律师事务所的部分律师参加了活动。

杜律师以亲身经办的案件为例,讲述了涉企刑民交叉案件因涉及刑事与民事法律关系的交织,兼具程序与实体的双重挑战,需要精准地把握法律边界,灵活调整策略,以最大化维护当事人权益。具体而言,该类案件在程序层面存在三大处理模式:“分别审理”“先行审理”与“刑事吸收民事”。杜律师分别讲解了上述三种情形下不同法律事实的内涵、中止审理的条件以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另行提起民事诉讼两种路径的选择,并强调“刑事吸收民事”并非绝对原则,在实践中应当避免僵化套用“以刑化债”的思路,根据个案需求选择最优路径,以实现诉讼目标。在实体层面,刑民交叉案件的核心在于法律关系的认定。杜律师以违约与合同诈骗的界分为例,讲述了在不同法律关系中证据选择的差异,要通过对证据的梳理与甄别重构事实,明确行为性质;同时还探讨了相互分立与民事责任被刑事责任吸纳两种不同的案件处理结果。

随后,杜律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刑民交叉案件的主要类型。她指出,学理上通常将刑民交叉案件划分为竞合型与牵连型,前者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吸存人从出借人处吸存借款的行为既是民间借贷行为,也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行为;后者又再细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内容和行为对象交叉型。而实践中,刑民交叉案件按照不同的业务领域可以划分为合同类、金融类、知识产权类、人身损害类等,律师经过对个案的类型化分析进而形成针对性的代理方案。谈及整体的代理思路与策略选择,杜律师分别从“被害人视角”与“被追诉人视角”展开深入解析,重申全面、完整地梳理基础事实和证据的重要性,对于案件细节的深挖和确认,往往能够发现不同的代理思路。杜律师强调,法律工作者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简单地解读和应用法条,更在于精准判断路径的可行性,并在代理过程中及时调整策略。最后,对于同学们在未来求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杜律师结合自身的法律学习和职业发展经验,分享了其对律师职业的理解和体会,鼓励同学们深耕于自己的专业,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总结环节,刘泊宁副教授指出,涉企刑民交叉案件在程序与实体方面均存在复杂性,对法律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杜律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诠释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司法实务操作中的关键作用:深厚的法律功底、敏锐的证据分析能力、灵活应变的策略调整,是律师在刑民交叉案件的复杂格局中厘清方向,全面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帮助其在复杂多变的法律环境中行稳致远的关键要素。

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党建+”刑民交叉法律实务论坛圆满结束!
文/刘泊宁
图/王付焕
审/徐建刚